《素书》: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,这就是道
1.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从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,这就是道
所以个人的想法永远主导不了事物的规则,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知且顺应规则。
在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个现象,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总得不到实现,甚至认为明明自己很努力,为什么结果总不如愿。
所以就有这样一句话: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这句话是一个人谋事之时因为求而不得发出的感叹,一个人一旦坠入低谷之中,总会在抱怨说自己为什么运气不好,为什么自己会经历那么多的挫折,而在抱怨的同时,也会将原因归咎于外在因素。
其实究其根本,并不是这个世界没有依照你的意志去发展,根源当然也不是外在因素,而是你的意志不符合当下事件的规律。
所以说,从你开始出发的时候就已经错了,一做就错,最后的结果自然差强人意。

《淮南子》中有一句话:由是观之,利害之路,福祸之门,不可求而得也。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:从这里来看,厉害的路子,福祸的门径,不是欲求而能够得到的。
能主导事物结果的是本质,能够影响一件事情走向的是根本,都不是通过主观欲求能够达到目的的。
人在判断事物的时候常存在一个误区,就是: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去判断事物,并且以欲望去主导方向。
耳目的考察只能分辨事物的表象常理,而且自身被欲望驱使时心智也会混乱,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够探听事物的本质呢。
只有用心去观察,找到事物的核心本质根源,才能主导事物的结果。
所以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去主导事物的人,最后反而会被事物吞噬,就好像一个人很聪明,手段很多,但是手段多并不代表能够达到目的,最后反而弄巧成拙,所以生活中有许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。

2.《素书》之中有一句话,叫:安莫安于忍辱
意思就是说:对于人生来说,安全里没有比忍受屈辱更为安全的了。
对于这个世界来说,真正的智者就是带着人生的“阴影”去生存,以此去看待世间一切的无常变化,而不是总妄想站在过于“干净、纯白”的地方,过自己主观期待的生活。
这个“阴影”是人生的苦难,是自己无法摆脱的屈辱。
我们每一个人都惧怕人生的屈辱,因为一旦接纳屈辱,就像让自己站在污水之中一样,甚至极力排斥自己沾上任何污渍。
但是对于这个世界来说,“阴影”的存在就是人生的常态,世间并没有完全纯粹“干净”的人生状态。
没有人的人生是不经历阴影之中存在的痛苦,不管是身苦还是心苦亦是如此。
所以真正的智者就是容纳自己的生命中存在的阴影,而不是极力去排斥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。
人生的痛苦,就是因为自己接纳不了痛苦而产生痛苦。
当你明白这一点之后,不仅仅能释怀自己的痛苦,而且当你接纳了痛苦之后,反而能更好地解决痛苦。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之中才说这样一句话: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:深知尊荣,却安守卑污,做天下的低谷,成为天下的低谷,永恒的德就会充足,就会恢复到纯真的状态。
在道家思想中,世间万物是阴阳二气交合互生而存在的状态,如果人生的痛苦代表其中一方的“阴”,而人生的顺境代表其中一方的阳,那么我们的人生就需要适当的接纳人生既定存在改变不了的痛苦,这样才能保证人生的阴阳平衡。
这个世界不并不存在完全没有“阴影”的人生,就好像任何事件都是在矛盾以及冲突之中不断转换而形成的结果,这是常态,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受这一个常态的存在,由此来避免生命之中存在的痛苦。
孟子说过: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。
这是一句励志的警世名言,但同时也是验证了一个世间长存的真理,就是这个世间所有成就大事业的人,都经历过一段黑暗痛苦的生活。
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,你还觉得正确接纳苦难,是人生错误的行为吗?

3.不要让自己活在人生的偏见之中,不管是为人处世都是如此
所谓“偏见”,就是指带着情绪去看待问题的错误方式,一个人若总是活在偏见之中,不仅不利于自己与他人团结关系,而且也会因为自己的偏见,而扼杀了别人隐藏在深处的优点。
在这个世上,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资格去否定一个人,如果不小心犯了这样一个错误,那么付出代价的人将会是自己。
比如《素书》之中有一句话说:以过弃功者损,意思就是说:因为一点小的过失就别人忽略别人功劳的,一定会遭受损失。
而这种状态,就是带着偏见去处理问题所导致的结果。
比如说,对于一个曾经建立丰功伟绩,并得以被委任重大权力的人,但因为一些小的过失就忽略他大的功劳,最终因小失大,自然会导致民心向背,上下的关系有所疏离,而因此错误导致损失的不仅仅是君主、个人,在古代帝王社会,如果这个错误发生在朝廷之中,甚至会关乎整个国家。
而对于人生来说,在使用人才、处理问题的时候,也要识大体看主流,如果一味苛求小过,带着情绪去解决问题,无异于会打击当事人的积极性,也错失了与他人和谐相处,吸取他人优势的最佳机会,这样最终受损失的必然也是自己的人生。

比如在楚汉相争时期,刘邦可以称得上是得“道”多助,而项羽则是失“道”寡助。
因为项羽旗下本来文有范增,武有英布,二人均是大才,对于项羽来说是很好的辅助,但是项羽因为有些心高气傲,导致与手下貌合神离,也为他的失败埋下祸患。
比如在齐王田荣反楚的时候,项羽命令英布出兵,在齐地会师合攻齐军,但是英布称病不去,只派了四千兵士前往,而在此之前,英布又曾在楚汉彭城大战的时候袖手旁观,这些事情让项羽对英布很不满,两人也心生隔阂。
而刘邦却与项羽的脾气相反,相比之下,刘邦的性格温和,擅长笼络人心,他看准了英布与项羽之间的隔阂,于是趁机拉拢英布,最终英布被策反,而项羽也被彻底孤立。
这一切问题,都成为项羽自刎乌江的前提祸患,而反观一切根源,与项羽过度偏激不能容忍的心性弊病,是逃不开关系的。
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,叫作:先去私心,而后可以治公事;先平己见,而后可以听人言。
意思就是说:先去除自己的私心,然后才能处理公务;先去除自己的成见,然后才能听取别人的话。
一个人待人处事时,首先不是去看你遇见了什么样的人和事,而是要能够察觉到自己是用什么样的心性去面对人与事的。
生活中很多矛盾的问题根本,就在于大多数人看不清自己心性之中产生的纠葛,却总是执着于自己所看见的矛盾上面。
就好像我们刚才所说的道理一样,一个人要先去除自己的私心,才能去处理公事,但是大多数人常犯的错误是,就是还没有跳出自己的偏见,然后就带着私心去处理问题。

《素书》这本书,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,民间视为奇书、天书。
它虽提出'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五者一体',但仍以道家的'本德宗道'为主,辅以儒家的仁、义、礼,是一部审视历史、增广智慧的道家著作。
《素书》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,同时以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、揆度宇宙万物自然云画的理数,以此认识事物,对应事物、处理事务的智能之作。

人在这世间一世,真的得好好花点时间去读读《素书》,去大彻大悟里面的大智慧,或许会让你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。

它可以教会我们,要如何按规律办事,做出正确选择,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,红红火火。
无论为商,为政,为学,还是为人父母,面对不同的问题和危机,你都能在里面找到解法。

不过很多人觉得原始版《素书》上面都是文言文晦涩难懂,不知道从哪里下手。
我读的是原文译文对照版《素书》,书中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翻译成我们通俗易懂的白话文,在书中领悟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。

我看了《素书》之后发现,里面不仅有深奥的大道理,还有很多贴近生活的人生智慧!每一个都是能让你实际运用到职场,生意场和生活中的。
读《素书》真的可以让我们把握自己的命运!我看完之后,对于很多年前在生意场上遇到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!
《素书》+《老人言》才79.9元,也就是一顿饭钱,就可以学习到古人的伟大智慧,让你受益终生!可以买来自己阅读或者送礼,都是很不错的选择。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
-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